任羽中:坚持发好文章、大文章——向《学习时报》学习办报经验

提到《学习时报》,每一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都会肃然起敬。反映习近平同志在地方执政时的工作经历和领导风范的八部采访实录,最初就是在《学习时报》连载的。特别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北大学生中非常受欢迎,也对很多年轻人的人生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2016年11月28日,我在《学习时报》读到连载的第一篇采访实录时,就被深深吸引了,要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新时代、读懂党的领袖,这是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要让大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离不开这样生动鲜活的材料。我在担任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第二班主任”期间,也和同学们一起,通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来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奋斗的青春岁月与成长历程,同学们都很爱读,而且深深地被打动、被感召。

其实早在1999年,我就了解到《学习时报》。那时我还在上大学,正是中国报业的辉煌时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爱读报,大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就是报纸。我记得,往往是从食堂打了饭出来,就站在阅报栏前面,一边捧着饭盒吃,一边就把当天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大致浏览了。《学习时报》也是当时知识界,包括大学生很关注的一份报纸。2000年6月19日,《学习时报》头版整版发表了《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我认认真真读了好几遍。其时正逢世纪之交,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知识界有很多讨论。这篇大文章,从持盈保泰的治国方略,讲到安全与发展,纵横捭阖、钩沉历史,笔锋所至却是强烈的现实感。一文读罢,意犹未尽,我真切体会到什么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因这篇文章,更加关注《学习时报》。

任何时代都需要好文章、大文章,那是“时代精神”的凝结与载体。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式微,互联网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茧房”,所以,坚持发好文章、大文章,不随波逐流、不媚俗的报纸就显得尤为宝贵。25年来,《学习时报》“依托于读书,着眼于问题”的办报理念历久弥新,不断地发表高质量文章,是一处思想理论传播高地。我十分钦佩《学习时报》编辑部的专业精神,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很多认识,也受到了《学习时报》的影响。

2020年,我到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当时高校宣传工作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格局。比如,已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大学校报》,陷入了读者、作者大量流失的困境。这份报纸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独特地位,有很好的传统,毛泽东《问题研究会章程》就发表于此,“南陈北李”以及几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都曾是校报的作者和读者。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校报的作者或学生记者、学生编辑,成为党的理论、新闻、文艺战线的杰出代表。继续办好校报就是传承北大的文脉,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担当。如今声光电画各类新媒体不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份百年报纸必须重塑竞争力。这时,我就想到了《学习时报》。

一份受读者欢迎的报纸,一定要先有好的文章。所以,北大党委宣传部明确提出,要对标《学习时报》,对《北京大学校报》进行全面改革。论新闻的速度,报纸无论如何赶不上互联网,但报纸的深度、高度和仪式感,是互联网比不了的。我们按照《学习时报》的样子,把版面留给原创作品,刊发好的理论文章、文化随笔、诗歌杂文等,通过找回作者来找到读者。比如,这几年大家关注经济话题,我们刊登了“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林毅夫多篇关于经济形势新理念新观点的文章。我们上门求稿,韩毓海等著名学者把自己的新作、佳作留给了校报。我们还聚焦师生高度关注的学术评价问题,多次用整版刊登同学们的尖锐意见。坚持“开门办报”,北大召开的各类学术研讨会,都派编辑去旁听,会后主动向校外专家学者约稿,也得到了不少好文章。三年多来,北大校报的好评度、传阅率都在提升。许多老师说,每次快到校报出刊的时候都很期待——这次又有谁的大文章?

一份有生命力的报纸,是能把读者培养成作者的。读《学习时报》,除了学理论文章外,还有不少接地气的工作经验总结、从政心得体会,对年轻干部是有很大帮助的,我的收获就很大。同时,我自己也在坚持写作,发表过《北大红楼: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由此传遍中国大地》《年轻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日本屡获诺贝尔奖的启示》等文章,成了《学习时报》的一名作者。《学习时报》的作者与读者,形成了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在北大办报,也要培养这样的共同体。不少青年学者和有志趣的学生读了校报的文章后,投来自己的作品。围绕着报纸,大家有思考、有交流,不管见没见过面,都成了心意相通的朋友。

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必须打造自己的知名栏目。《学习时报》“大有专论”“改革关注点”“经典回眸”“思想通信”等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好栏目。《北京大学校报》在改版时,结合北大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光荣革命传统,设立了“学习之声”“中国道路论丛”等栏目,陆续组织了很多文章,在读者中塑造了北大校报“传播理论”的形象。后来,又开设了关注学者治学生涯的“学林”副刊,学生写老师、老师写同事,笔法真实感人。北大校报就这样与读者形成了情感的联系,很多读者开始有意识地保存校报。

《北京大学校报》的全面改版,受益于《学习时报》,从办报历史来说,我们已经是目前国内仍在持续出版发行的最老的报纸之一,但要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变和超越自己。我也深知,《学习时报》25年来积累的经验又何止于此,对北大宣传工作的启发又何止于此。我们还要继续向《学习时报》学习,要像《学习时报》一样,努力成为理论传播的高地,在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办报实践中传百年文脉、发时代新声。

(作者任羽中,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原文链接:坚持发好文章、大文章——向《学习时报》学习办报经验(《学习时报》2024年9月18日 第5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