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为观测开放体系内封闭的拓扑性质提供了新方法,不仅拓展了拓扑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手段,也启发了非厄米光子学、拓扑激光器、非厄米拓扑传感等领域的研究思路。
该研究揭示了TF与DNA结合时短序列(3—4个碱基对)起到主导作用,并将该短序列命名为锚定元件(Anchoring Elements, AEs)。论文还指出AE的密度(AED)能够吸引相应TF并促进其进一步搜索并结合到其TFBS上。
该研究基于单碱基分辨率的高通量筛选技术,首次系统性鉴定出大量影响PD-L1和HLA-I表达的关键功能位点,构建了全新的肿瘤免疫调控分子图谱,为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该工作为基于“炔-累积烯烃-炔”的可控聚合方法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该工作以“Controlled Chain-Growth Polymerization via Propargyl/Allenyl Palladium Intermediates”为题发表在Nat. Commun.上。
本研究通过探究母体孕前期肠道菌群紊乱对子代ENS发育及成年后肠道疾病易感性的影响,揭示了肠道发育的孕前期风险因素,为指导孕前期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人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中都存在一定量的内毒素,本研究首次揭示大气臭氧氧化内毒素后,其致贫血能力增强了近两倍,这给大气内毒素污染的健康效应敲响了警钟。这项研究也进一步揭示关注颗粒物组分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颗粒物的生物组分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有毒物质。
近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第59届国际电弱相互作用和统一理论会议上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合作组首次在重子衰变中观测到电荷共轭-宇称联合变换对称性破坏现象。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宇宙演化过程,被视为人类探索基本对称性破坏历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LHCb中国研究团队对这一重大突破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该研究表明,基于拓扑学的采样方法可有效弥补传统基于化学直觉的采样策略的不足,同时结合AI机器学习力场的高效计算能力,实现大规模结构空间的自动化探索。研究团队表示,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金属催化剂,还可推广至其他复杂催化体系,如CO2电还原中的CuOx相变以及SiOx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储能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团队联合东方理工大学金大勇团队利用脂膜探针标记所有的有膜细胞器,再结合转盘共聚焦显微镜和深度学习成功实现了15种细胞结构的同时成像。该方法打破了传统多色成像的通道数量上限,为测绘活细胞内多种亚细胞器互作图谱提供有力工具。
这项临床研究表明,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CTR-FAPI能显著提高甲状腺髓样癌(MTC)转移病灶的检出率和识别准确度,将现有方法的66%提升至98%。这一成果为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3月26日,张泽民课题组联合此次研究的合作团队,在Cell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使用scRNA/TCR-seq系统解析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的免疫微环境异质性,初步识别了non-MPR患者的耐药机制,并开发了精准预测患者复发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通过分析银河系中心超高速恒星的速度分布,研究团队发现5000万至2.5亿年前,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Sgr A*附近存在一个比太阳重1.5万倍左右的“中等质量黑洞”。这个黑洞在约1000万年前与Sgr A*完成了并合。
该研究首次阐释了氧化应激和免疫炎症在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关键作用,从分娩时母胎界面对子宫肌层产生影响的全新角度出发,在全球首次发表蜕膜巨噬细胞相关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机制研究。
3月19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与合作者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封面论文(cover article) 《中美地缘技术竞争视角下的中美智库观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陈溪为本文第一作者,王栋为本文通讯作者。 该论文围绕中美在地缘技术竞争中的智库观点演变展开研究,分析了美国信息技...
2025年3月5日,北京大学吕华团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罗小舟团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雨荷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合作文章,提出一种全新的蛋白药物修饰方法,为解决蛋白药物长效化与高免疫原性难题提供重要突破手段。
GEMS清单首次覆盖了225个国家和地区、六大部门5种燃料、146个排放源,时间跨度为320年(1700—2019年),空间分辨率为0.1°×0.1°,涉及10种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这一成果将为全球环境数据共享与气候治理提供重要参考,助力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并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及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大陆演化与季风系统演变”古气候模拟小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聂绩和胡永云团队模拟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的起源与演变,发现NAO形成与北大西洋裂解这一板块运动过程密切相关,揭示了在8000万年至6000万年前,当北大西洋扩张至约40个经度宽度时,类似现代的NAO模态开始形成。
该研究揭示了我国农业排放各子部门(种植业甲烷、氧化亚氮,畜牧业甲烷、氧化亚氮)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探讨了过去44年中国农业经营措施的改进和政策的调整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进一步制订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研究团队通过联合运用多种先进表征手段,首次系统地揭示了锂占位对高镍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并设计出两种具有高循环稳定性的正极材料。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季雄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题为“CTDP1 and RPB7 stabilize Pol II and permit reiniti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深入探讨了Pol II在转录终止后重新起始过程中的调控机制。